清乐忘忧

好读书,不求甚解。好作文,不求甚工。

姜维同学的“仕郡上计掾”

肯定有很多同好都研究过这个点了,我今天也是因为开脑洞,还是去百度了下,果然一入史圈深似海,什么地理军事官职都要研究起来😓

以下百度:

上计,年终考绩制度。始于战国,计指“计书”,即统计的簿册。统计的范围包括仓库存粮数,垦田和赋税数,户口数以及治安情况。

《商君书·去强篇》说:“强国知十三数:竞(境)内仓口(仓库)之数, 壮男壮女之数, 老弱之数,官(官吏)士(学士)之数, 以言取食之数, 利民(靠谋利为生者)之数, 马、牛、刍(饲料)、槀(禾秆)之数。”此十二数,即为上计所要统计的数字。每年朝廷的重要官吏和地方长官,均须把一年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送至国君处, 国君把券剖分为两, 由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至年终,臣下须至国君处核报, 国君可以操右券来责成臣下。上计时由国君亲自考核或由丞相协助考核。考核结果官员成绩不佳者可当场收玺免职。高级官员对于所属官吏的考核,也采用同样办法。此外,上计时臣下还可以向国君推荐人才。

秦汉沿战国之制实行上计制度,作为考核行政系统官员的具体办法。汉制郡县每年年终将管内的户口、钱谷、盗贼之数上报于上级官府。县令长上计于郡国守相,郡国守相上计于丞相。故令长受守相的考核,而守相则由丞相课其殿(下等)最(上等)。上计吏可以就郡国行政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 亦有被留任为中央官者。至魏晋南北朝仍有元会上计之礼,当时称为正月朔朝贺或称之为元会之礼。其中包含郡国计吏上计与朝廷班读诏书与计吏应对奏事及上寿宴饮作乐等仪制。


也就是简单说,姜维同学作为天水郡上计掾,年终会到洛阳递交计书,作为郡守的年度考核依据。而元会上计之礼包含了正月朝贺乃至上寿宴饮,我看到其他地方资料里还说上计掾的活还包括了到京城走动关系送礼,也就是说,这个活对一个人的交际才能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疏通走动各方面关系,估计仪容外表也需要比较出挑,所以考虑到后来天水郡推举姜维同学去投降诸葛亮,估计也是因为他之前已经每年代表郡里去京城上计述职,见过大场面经验丰富,这么一想,莫非姜维同学是个外交人才,而不如我之前设想的那么沉默寡言?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被迫营业,一种“我不喜欢但很擅长”,就像后来他劝钟二泛舟绝迹时候一样。

姜维同学如果弱冠出任这个职位,到27岁降蜀,每年正月到洛阳上计差不多也有6、7年。想想钟二写“每惟畴昔,尝同大化”,这个拉近关系的点找得真不错,令人感慨。

评论(38)

热度(46)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